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资讯

上海中心城区是否未来会建墓园?

发布时间:2025-11-10 阅读:110次
在上海中心城区是否未来会建墓园?这是一个牵动无数市民情感与现实焦虑的问题。答案几乎可以明确地说:极大概率不会。这并非政策的冷漠,而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逻辑、土地资源的刚性约束、生态理念的深层转型以及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综合结果。
 
一、土地资源:寸土寸金,无“葬”之地
上海中心城区(通常指黄浦、静安、徐汇、长宁、虹口、普陀、杨浦等七个区)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、土地开发强度最大的区域之一。根据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数据,中心城区建成区比例已超过90%,可用于新增建设的土地近乎枯竭。而墓园属于长期不可逆的土地占用类型——一旦设立,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无法转为其他用途。在住房、教育、医疗、交通、绿地等民生需求尚难完全满足的背景下,将宝贵的城市核心土地用于殡葬设施建设,既不符合土地集约利用原则,也难以获得公众支持。
 
事实上,早在20世纪90年代起,上海就已严格限制在中心城区新建或扩建公墓。1997年《上海市殡葬管理条例》明确规定:“禁止在城市建成区、风景名胜区、水源保护区等区域新建墓地。”此后历次修订均强化这一禁令。如今,中心城区仅存少数历史遗留的老墓园(如龙华烈士陵园、宋庆龄陵园等),且不再对外销售普通墓穴。
 
二、政策导向:生态节地葬成为主流
近年来,上海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。截至“十三五”末,全市生态葬比例已接近90%。所谓生态葬,包括壁葬、草坪葬、花坛葬、树葬、海葬等形式,其共同特点是不立碑、不占地或少占地、可循环利用空间。2022年修订的《上海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实施办法》更对选择生态葬的市民给予最高4600元的补贴(海葬),部分区如青浦、嘉定还叠加地方补贴。
 
在此背景下,政府的政策重心早已从“建墓”转向“减墓”。2024年,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多部门推动殡葬服务“减项降费优服务”,明确要求经营性公墓压缩传统墓穴供应,扩大生态葬区比例。未来,即便是郊区新建公墓,也将以生态葬为主导,传统立碑墓穴将逐步退出市场。因此,在政策层面,不仅中心城区不会建新墓园,连郊区也在主动“去墓园化”。
 
三、城市功能定位:宜居、绿色、人文优先
现代城市治理强调“以人为本”和“可持续发展”。中心城区的核心功能是居住、商业、文化、创新与公共服务,而非殡葬。大量人流聚集的墓园会带来交通拥堵、环境压力、心理不适等问题,与“15分钟社区生活圈”“公园城市”“无烟城区”等建设目标相悖。
 
此外,随着“无烟祭扫”“文明祭奠”理念普及,上海鼓励通过网络祭扫、代客祭扫、集体公祭等方式寄托哀思。例如滨海古园推出的“思念卡片”“声景灯柱”、华南陵园的“云端家祠”系统,都在尝试用数字技术替代物理空间的情感连接。这种转变意味着,纪念逝者不再依赖实体墓地,而可通过虚拟空间实现。这也进一步削弱了在市中心设墓的必要性。
 
四、现实替代方案:向外疏解,向内转化
面对“一穴难求”的困境,上海采取的是“疏”而非“堵”的策略:
向郊区疏解:新建公墓集中布局于奉贤、金山、崇明等远郊区域,如福寿园、松鹤墓园、永福园等,通过轨交接驳、定点班车等方式提升可达性。
向空中发展:推广骨灰寄存楼、壁葬墙等立体安葬形式,极大提高单位面积安放容量。
向海洋延伸:海葬作为终极节地方式,正被越来越多市民接受。2024年上海举办多场“陆地告别+海上代撒”仪式,为非沪籍人士也提供免费服务。
向文化转化:部分老墓园转型为纪念公园或文化地标,如宋庆龄陵园兼具爱国主义教育功能,既保留历史记忆,又融入城市公共生活。
 
五、未来展望:墓园或将彻底“消失”于市中心
可以预见,在“双碳”目标、土地集约化、数字化治理等多重趋势下,上海中心城区不仅不会新建墓园,现有少量历史墓园也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步完成功能转化——或转为纪念性公园,或纳入城市更新项目进行生态修复。真正的“墓园”,将更多存在于数字云端、家庭记忆与公共文化叙事之中。
 
综上所述,在上海中心城区建墓园,已不是“要不要”的问题,而是“能不能”的现实命题。这座城市的未来,注定是在有限空间中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,而非为死亡预留更多土地。当一座城市学会用一朵鲜花、一段语音、一片海浪来安放思念,或许正是对生命最温柔的致敬。因此,与其追问“为何不能建”,不如思考“如何更好地纪念”——这才是现代都市文明应有的生死观。
上一篇:与传统墓葬相比,壁葬在上海有哪些优势和不足?
下一篇:已是最后一个!
[UP]